我国重大工程泵类产品的国产化率逐步提高,当前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但就行业当前整体现状而言,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特别是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分析,总结出以下八点主要阻碍国内
水泵行业发展的问题。
1、研发资金投入匮乏 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积累、新产品开发方面与国外一些著名公司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科技经费、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水泵制造业自主研发的一个主要因素。据行业不完全统计,研发资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2%,与国外知名公司进行比较,全行业的研发资金投入显得微乎其微,严重地制约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缓慢,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及产品技术。虽然水泵行业大多数产品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但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方手中。
国内水泵制造企业所承担的大多是产品的低端加工环节,自主化的广度和深度依然有待提高。例如说,当前已经开始国内制造的核电站成套设备中的核级泵产品以及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站成套设备中的高压锅炉给水泵芯包产品;大型石化成套技术装备中所需的高压小流量泵、耐腐蚀化工流程泵、煤液化用耐蚀耐磨离心泵、容积泵等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多仍需依靠引进,这便是国内泵行业企业需要重点攻关的方向。
3、基础配套元器件薄弱 基础技术发展滞后,基础配套元器件更是薄弱环节。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基础技术研究应有的重视,我国整备制造业的基础机械、基础元器件发展滞后,成为制约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首要因素。机械密封、仪器仪表以及最小流量装置等基础配套机械产品,中低档产品居多,新能质量不够稳定,这也是许多用户选择购买国外泵产品的重要原因。
4、核心技术仰仗进口 重要技术装备依然需要仰仗于进口,国内泵行业过于重视引进,轻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盲目重复引进的现象严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今仍是水泵制造业技术开发升级的重要渠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水泵制造业虽然能够提供经济建设所需的一些重大装备和产品,但核心技术依然主要依靠于国外引进,行业自身的自主开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还非常薄弱。
5、成套能力过于薄弱 国内水泵企业的总体设计,成套能力过于薄弱。行业整体缺乏具有系统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水泵制造业在重大成套项目上,总体设计,系统集成能力薄弱,难以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另一方面,我国水泵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化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制造企业和应用部门密切配合来协作化大生产。然而纵观国内水泵行业的现状却完全不是这样,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尚未形成,科研院所、设计机构、制造企业各自独立。部分成套设备制造体系,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跨国公司碾碎、挤垮,变为跨国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6、应用部门“迷恋”进口水泵 应用部门缺乏购买国产水泵的积极性,势必桎梏了水泵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产品的积极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计划期间,随着我国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百万千瓦核电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拉动了我国泵类产品的发展,国产化设备日益增多。
我国水泵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同国外相比了很大的价格优势,国产水泵产品理应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一些使用部门盲目追求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导致国家泵产品在国内采购招标中被国外产品击败的例子数不胜数。特别是自主创新,自己研发的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的泵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但使用部门仍以每月运行业绩等各种借口拒绝使用,促使国产的泵类产品很难在一些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中被采用。
7、“两化”水平低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泵制造企业对ERP系统进行了升级,新上了Director6生产管理系统、LPM系统等,但纵观行业信息技术在水泵制造业应用率还是比较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其中包括产品升级换代、重点设备的远程监控、无线监控,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
然而但就国内水泵行业来看,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其国内水泵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完全影响了水泵行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性,水泵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得国内水泵企业难以与国外先进企业相匹敌。
8、行业规范亟待更新 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失、设计、工艺、材料、制造标准规范亟待更新。由于改制,部分面向行业服务的研究院所成为各自为战的企业,机构性质与工作重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行业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弱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速度比较缓慢,设计、工艺、材料以及制造等众多标准都很难同国外对接,从而造成制约水泵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不锈钢电动隔膜泵特点
不锈钢电动隔膜泵特点如下:
1、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装拆方便;2、传动效率高;3、运转平稳、噪音低;4、使用寿命长;5、可无泄漏输送介质;6、可承受空载运行;7、不需灌引水,能自吸;8、通过性能好,大颗粒杂质、泥浆等均可毫不费力地通过;9、根据不同介质,隔膜分为氯丁橡胶、氟橡胶、丁腈橡胶、四氟乙烯,完全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过流部件也可根据用户要求,分为铁、不锈钢、铝合金,电机分为普通型和防爆型。
回望我国首台煤水泵诞生记
1958年初夏,我国第一座水力化采煤矿井在开滦唐家庄矿建成。当时,却因为缺少大功率煤水泵,制约了投产出煤,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制造150米扬程煤水泵。由于当时的开滦机电厂在全开滦甚至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是机电制修的龙头企业,是煤矿设备研制开发的明星单位,所以研制、攻克150米扬程煤水泵的重担理所当然地压在了被称为“中央机厂”的开滦机电厂干部职工的肩上。
始建于1904年的开滦机电厂当时已有54年的发展史,但由于历史原因,生产条件十分有限。
所以制造这台煤水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当时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且加工设备不齐,国内没有样机可供参考,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制造时间十分紧急,以机保煤责任重大,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开滦机电厂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首台煤水泵木模型 设计煤水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外部结构有许多非规则形体之间的连接、吻合、公差配合,这需要依靠丰富的专业知识进行精确测算。为保证设计精度和速度,加快工程进度,当时的设计小组负责人、总工程师闻再东和所有参战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有的人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还要住在厂里测算数据、绘制草图、编制工艺流程。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饱含设计者们智慧、艰辛和创造力的结晶——150米扬程煤水泵设计完成。随后,这厂拉开了生产制造会战的序幕。 已近7月的天气渐渐燥热,炼钢炉的师傅们挥汗如雨展开冶炼、浇铸战斗。
连续多天的日夜鏖战,有人累得腰酸腿疼,有人犯了胃病、患了感冒,可大家谁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王师傅是位有名的孝子,当年他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患病,他把照料母亲的事托付给妻子,自己白天坚持工作,晚上回家后再陪伴母亲,给母亲喂药、端屎端尿,膀大腰圆的汉子直累得瘦了一圈。水采工作面的工人操作水枪采煤 1958年7月,开滦机电厂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150米扬程煤水泵,当时的开滦矿务局领导闻讯后高兴极了,打电话、发信函表示祝贺,还组织各矿领导在开滦机电厂召开现场庆功会,称赞开滦机电厂制造的这台煤水泵,填补了煤矿机械设备制造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