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膜泵的膜片的使用寿命次数一般在800万~2000万次左右,如果正确使用,按最低值计算可连续使用1000小时~3000小时左右。如果隔膜泵膜片经常容易损坏,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查找膜片损坏的原因。
①由于隔膜室体积一定,若进料不稳定,压力低,使进料补偿器的料位低于1 2m,稳压设备中的料位不正常,进料时泵内料浆分别构成空位,构成缺料、打空泵,发生锤击或碰击甚至汽蚀,使隔膜承受的变应力增大,频率增加,构成隔膜疲乏损坏或击穿。
②隔膜室空气没有排洁净,气体的体积跟着推进液压力的改动而改动,构成气锤,隔膜有些受力增大,将隔膜打破。
③进料温度逾越规矩的100℃,加速隔膜老化,一同,料浆中发生蒸气泡,气体进入隔膜室或卸荷阀泄露时,推进液压力降低,均构成受力不均,疲乏损坏。
④进料中含有3-8mm石子儿或大块物料及料浆中固体质量百分比逾越2。%,致使卡阀,构成泵压力不坚定,或由于阀设备时,阀锥定位不准,致使刺阀,致使隔膜霎时间受力加大;致使分裂。
⑤隔膜室的进料和排料是通过探头检测控制杆方位倍号控制的,若控制杆上的磁环磁性弱,探头检测不到信号,不能及时补排油,致使隔膜单侧受力过大而分裂。
⑥隔膜控制杆的支承套磨损严肃,使控制杆偏疼、下沉,隔膜受力增加,易拉裂隔膜。
⑦机组出现压差,致使气动隔膜泵超压,隔膜承受瞬时力增大致使分裂。
⑧十字头、活塞或油缸内衬松动,十字头导轨、十字头轴承设备不正确等致使活塞的锤击,都会使液力不平衡;泵一再跳停,也会使隔膜瞬时受力抵达极限,构成隔膜分裂。
⑨氮气包预先充2. 2MPa的氮气,有较好的阻尼效果。操作工作时,压力表上反映的压力是操作压力而不是氮气包的压力(只需停泵时才华看到),若操作时氮气包损坏或压力降低,隔膜泵处于无阻尼状态下工作,将致使液力不平衡,隔膜易发生碰击而损坏。
⑩隔膜片自身质量差,无弹性,材料强度低。
管道离心泵的优越特性
管道离心泵是为管道增压输送,解决管道压力过低而研制的新颖泵,比目前应用卧式离心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管道泵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管道离心泵适用于高层建筑增压送水、园林喷灌、冷却塔上水、远距离输水、空调、制冷冲洗、浴室等冷;暖水循环加压。使用温度80℃以下。
2.适用于采暖、锅炉等行业的高温热水增压循环。使用温度150℃以下。
3.适用于输送食品、制药、造酒、化工等行业的工艺流程中腐蚀性介质,使用温度80℃以下。
4.适用于输送无腐蚀性液体,有甲烷或煤矿井下固定设备i类及工厂iia、iib级,温度组别为t1、t2、t3、t4组存在爆炸性混合物的其它工业场所。使用温度80℃以下。
5.管道离心泵适用于输送化工、制药、石油、食品、国防等工业腐蚀性液体,有甲烷或煤矿井下固定设备i类及工厂iia、iib级,温度组别为t1、t2、t3、t4组存在爆炸性混合物的其它工业场所。使用温度150℃以下。
关于
水泵汽蚀的猜想
水泵技术人员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和分析,提出如下假说(猜想):水泵的汽蚀破坏主要发生在低压区空泡(汽泡)产生的地方。
目前国内的教科书及专著里,对汽蚀破坏产生的原因及破坏部位的说明,通常是这样的:“泵在运转中,若其过流部分的局部区域(通常是叶轮叶片进口吸力面,也就是背面稍后的某处),因为某种原因速度增大,压力降低,抽送液体的绝对压力下降到当时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在该处开始汽化,产生蒸汽、形成汽泡。
这些汽泡随液体向前流动,至某高压处时,汽泡周围的高压液体,致使其急骤地缩小以致破裂(凝结)。在汽泡凝结的同时,液体质点将以高速填充空穴,发生相互撞击而形成水击。
这种现象发生在固体壁上将使过流部件受到腐蚀破坏。上述产生汽泡和汽泡破裂使过渡部件遭到破坏的过程就是泵中的汽蚀过程。”(请参见《现代泵理论与设计》第76页)。
“实践证明,汽蚀腐蚀破坏的部位,正是汽泡消失之处,……”(请参见《现代泵理论与设计》第77页)。
但水泵技术人员则在双吸中开泵的吸入室观察到明显的汽蚀破坏现象。
另外,叶轮的汽蚀破坏首先也主要发生在“通常是叶轮叶片进口稍后的某处”背面,这一部位也正是叶轮内压力最低的地方。 据此,我们特提出如上假说。
水壶烧开水时,壶底或电热管表面产生汽泡时的现象,与泵内的汽蚀现象是相同的。 要演示和观察汽蚀现象,需要有专门的装置,这对一般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但泵汽蚀又是个常见的现象,在员工培训尤其是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缺少汽蚀现象的演示,是不合适的。这时便可采用本假说所述的演示装置,其产生的汽泡尤其是噪声,跟泵内发生汽蚀时,几乎是相同的。相对于用泵作汽蚀运行的演示方式来说,节能环保效果明显。
水泵技术人员,曾经在铝质水壶的壶底观察到汽蚀破坏坑洞密布于壶底中央;在电热水壶的电热管的表面,也观察到很多小孔洞,这个是不是汽蚀破坏,有待泵业同仁继续观察和分析(本文作者倾向于是汽蚀破坏)。并且空化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压力降低,一个就是温度升高。水壶内的空化,原因就是后者。
上述情况也说明,汽蚀破坏出现在汽泡产生的地方。 5 GB/T 3216-2005关于汽蚀试验的部分似乎存在错误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