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装位置 平衡阀可安装在供水管路上,也可安装在回水管路上(每个环路中只需安装一处)。对于热力站的一次环路侧来说,为方便平衡调试,建议将平衡阀安装在水温较低的回水管路上。总管上的平衡阀,宜安装在供水总管
水泵后(水泵下游),以防止由于水泵前(阀门后)压力过低,可能发生水泵气蚀现象。
2、尽量安装在直管段上 由于平衡阀具有流量计量功能,为使流经阀门前后水流稳定,保证测量精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平衡阀安装在直管段处。
3、注意新系统与原有系统的平衡 当安装有平衡阀的新系统连接于原有供热(冷)管网时,必须注意新系统与原有系统水量分配平衡问题,以免安装了平衡阀的新系统(或改造系统)的水阻力比原有系统高,而达不到应有的水流量。
4、不应随意变动平衡阀开度 管网系统安装完毕,并具备测试条件后,使用专用智能仪表对全部平衡阀进行调试整定,并将各阀门开度锁定,使管网实现水力工况平衡。水泵发现在管网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应随意变动平衡阀的开度,特别是不应变动开度锁定装置。
5、不必再安装截止阀 在检修某一环路时,可将该环路上的平衡阀关闭,此时平衡阀起到截止阀截断水流的作用,检修完毕后再回复到原来锁定的位置。因此安装了平衡阀,就不必再安装截止阀。
6、系统增设(或取消)环路时应重新调试整定 在管网系统中增设(或取消)环路时,除应增加(或关闭)相应的平衡阀之外,原则上所有新设的平衡阀及原有系统环路中的平衡阀均应重新调试整定(原环路中支管平衡阀不必重新调整)。
润滑剂对水泵轴承的重要性
对水泵轴承来说,润滑是左右其性能的重要问题。润滑剂或润滑方式的合适与否将大大影响轴承的寿命。
如果轴承用的是高品位的润滑脂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可运行15000小时或两年。对电机功率大于18.5KW的水泵或在不利的条件下比如环境温度高、空气湿度大、灰尘多、侵蚀性强的工业环境应提前检查轴承,必要时可安排5000小时更换一次润滑脂。润滑脂充填量随外壳的结构和容积而有所不同,一般充填至容积的1/3-1/2为宜。
充填量过多时,润滑脂因搅拌发热发生变质,老化和软化。 广州水泵有限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技术人员涉及的专业广泛,包括水力机械、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计水泵有限公司车间一角算机、给排水、环境工程等。
历年来,承担省、市、区、科研项目,获专利几十项。广州水泵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四大水泵创新技术助力国产水泵发展
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内的泵产品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无法与国外泵产品质量竞争。
究其原因,泵的技术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是主要因素。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国内的泵技术创新也越来越显著。
特别是,随着国内泵产品在拉丝设计技术、叶片泵设计、泵试验技术、泵制造技术等4个方面的改进,国产泵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广州水泵有限公司根据自身多年对于水泵的生产,制造和销售的经验,总结出4大水泵技术创新是如何帮助提高国内泵产品质量的。泵技术创新一:在泵制图设计技术上体现 当今国产泵企业,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企业,不管是中高管理层,还是泵制造工厂或者车间,电脑应用已经普及。
在泵技术或设计部门,CAD制图技术也已普及,被广大工程师所掌握,现今很难找出一块图版或一把丁字尺。
现今制图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图面整齐、清洁,又省掉了描图一道工序。泵技术创新二:在叶片泵设计上体现 近年来,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叶片泵都已经向高效先进水力/结构设计趋势快速发展。
有些泵的设计有苛刻空间尺寸或安装尺寸约束;有些泵只需要满足最佳工况点的性能要求;有些则需满足多工况点、特定的整个扬程曲线;而有些泵则要求尽可能扩大高效区范围,这就促使一些公司引进采用商业化的设计研发专用软件和仿真软件,如CN、CFX软件等。
这些软件整合着多年设计、应用和测试经验,优化完成设计并计算出泵流体部件几何尺寸。这些三维水力模型可自动生成网格,从各种最先进、成熟的湍流模型中选择合适湍流模型,作CFD和FEA分析计算并作数据处理分析。
整个过程快速、简洁、较可靠。
紧接着,叶轮数控加工编程模块,可对叶轮快速加工模拟,检查可能存在设计缺陷,帮助改进设计。
另外,也可以用激光快速成型仪制造叶轮模型,直接进行精密铸造再少切削加工便成。
总之,整个设计、加工研发周期大大缩短。
这种设计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给叶片泵设计、制造带来了巨大进步。
泵技术创新三:在泵测试技术上体现 由于试验实行自动控制,对流量、扬程、功率及转速等进行同步数据采集、控制,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测与控制技术进行数据的实际处理、曲线绘图、精度分析等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有效提高了测试精度。中国泵工业在这方面也获得很大进步,实现了现代化。这是泵宏观测试技术进步,在微观上,即在泵内流场测试方面,有些泵公司也开展LDV或PIV在泵内流场测试。
另外,近几年,国产泵业中一些公司,还非常重视流体力学、热力学、结构力学、转子动力学等泵基础性试验和研究。
2011年开始,该公司已经开始进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参数泵机械密封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973计划项目—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泵技术创新四:在泵制造技术上体现 国产泵企业,尤其是一些重点骨干泵企业,在近年来,综合实力全面提高,成批引入了数控机床,淘汰旧的机床。为了满足核电用泵、火电用泵的高精度加工要求,进口了镗铣加工中心,如上海凯泉先后从国外进口了德国九轴五联动落地镗铣加工中心;意大利六轴五联动加工中心;德国六轴五联动龙门镗铣加工中心;意大利的4m重型高精立式车铣中心;意大利2.5m重型高精立式车铣中心等纷纷落地中国,而这些先进制造母机将全面提升了加工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