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板闸阀的结构说明
1、阀体有两种形式,一般公称压力≤2.5MPa,或≤300Lb时为铸造扁体结构,>2.5MPa或>300Lb时选用铸造圆体结构。
2、阀座为镶嵌PTFE或填充PTFE密封圈的刚性浮动阀座,具有双重密封效果,阀座由端部○型圈旋加予紧力,并由浮动阀座的活塞效应达到进出口同时密封,这种双重密封结构使阀体中腔与通道完全隔离,可以在工作状态下检修阀门,排除体腔内残留物。
3、
水泵告诉您:闸板为一长方形平行平板,其上开一与通道直径相同的通孔(带导流孔),也可不开孔(不带导流孔),全启时,通道平滑为直管段,流阻系数低,压力损失小,开启与关闭时闸板与阀座始终相互接触,即可擦拭附着在密封副间的颗粒污物,又可使密封面不被介质直接冲刷而得到保护。
二、平板闸阀适用的场合
1、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带导流孔的平板闸阀还便于清扫管线。
2、成品油的输送管线和贮存设备。
3、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井口装置,也就是采油树用阀。
4、带有悬浮颗粒的介质的管道。
5、城市煤气输送管线。
6、自来水工程。
气动隔膜泵特点及工作原理
气动隔膜泵是容积泵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它是依靠一个隔膜片的来回鼓动而改变工作室容积来吸入和排出液体的。 气动隔膜泵主要由传动部分和隔膜缸头两大部分组成。
传动部分是带动隔膜片回来鼓动的驱动机构,它的传动形式有机械传动、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等。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液压传动。隔膜泵的工作部分主要由曲柄连杆机构、柱塞、液缸、隔膜、泵体、吸入阀和排出阀等组成,其中由曲轴连杆,柱塞和液缸构成的驱动机构与往复柱塞泵十分相似。
隔膜泵工作时,曲柄连杆机构在电动机的驱动下,带动柱塞作往复运动,柱塞的运动通过液缸内的工作液体(一般为油)而传到隔膜,使隔膜来回鼓动。
气动隔膜泵缸头部分主要由一隔膜片将被输送的液体和工作液体分开,当隔膜片向传动机构一边运动,泵缸内工作时为负压而吸入液体,当隔膜片向另一边运动时,则排出液体。被输送的液体在泵缸内被膜片与工作液体隔开,只与泵缸、吸入阀、排出阀及膜片的泵内一侧接触,而不接触柱塞以及密封装置,这就使柱塞等重要零件完全在油介质中工作,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隔膜片要有良好的柔韧性,还要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通常用聚四氟乙烯、橡胶等材质制成。
隔膜片两侧带有网孔的锅底状零件是为了防止膜片局部产生过大的变形而设置的,一般称为膜片限制器。气动隔膜泵的密封性能较好,能够较为容易地达到无泄漏运行,可用于输送酸、碱、盐等腐蚀性液体及高粘度液体。
在泵的两个对称工作腔中各装有一块隔膜,由中心联杆将其连结成一体。压缩空气从泵的进气口进入配气阀,通过配气机构将压缩空气引入其中一腔,推动腔内隔膜运动,而另一腔中气体排出。一旦到达行程终点,配气机构自动将压缩空气引入另一工作腔,推动隔膜朝相反方向运动,从而使两个隔膜连续同步地往复运动。
在图示中压缩空气由进入配气阀,使膜片向右运动,则室的吸力使介质由入口流入,推动球阀进入室,球阀则因吸入而闭锁;室中的介质则被挤压,推开球阀由出口流出,同时使球阀闭锁,防流,就这样循环往复使介质不断从入口处吸入,出口处排出。
如何正确计算采购泵的投入成本
许多人在购买泵的时候都会货比三家,精确的计算泵的价格,然后选择能够达到自己要求的价格较低的产品。
这种做法确实节省了初次采购成本,而大部分产品在开始阶段也能基本满足使用的需求。但对于用户而言,水泵在使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远远高于当初购买它而花费的成本,这样,我们必须将水泵出现问题和故障时浪费的工作时间和维修费用也计算到整体成本当中去;同样的,泵在运转过程中将耗费大量的电能,长年累月下来,一台小小的泵消耗的电能是让人咂舌的。 经过国外一些泵大厂对售出产品的跟踪调查显示,泵在其使用寿命中耗费的最大资金不是初次的采购成本,也不是维护费用,而是其消耗的电能。
下图显示了国外某厂家对泵产品投入成本的分析结果。 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吃惊的发现原来泵消耗的电能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采购成本和维护费用,再考虑到其本身的使用效率、噪音、人工维护等原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购买那些质次价低的的“水货”产品呢? 其实某种类型的泵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里面的结构、部件也是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体现在部件的选材、做工和质量。和其他产品不一样的是,泵的部件成本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差距大到一般人都无法想象。
比如一个很小的轴封,便宜的几毛钱就可以买到,而好的产品却要几十甚至上百元,可想而知采用这两种产品制造出来的产品差距有多大,而让人担忧的是,在前期使用过程中它们几乎是没有差别的。上百上千倍的价格差距体现在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期限上。
短命(几个月)、噪音(一两个月后出现)、漏液(两三个月后出现)等现象接连不断的发生,让许多用户后悔开始不该省了那几十块钱。而使用过程中的大噪音和高热量实际上是宝贵的电能转换为了没有用的动能(机械摩擦)与热能,实际做的有效功(抽水)却少得可怜。 看到这里,聪明的用户应该明白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