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热线:021-6810 0000

地址:上海市南汇空港工业区金闻路68-A号
电话:021-68100000
传真:021-61398677
在线QQ

水泵故障诊断及消除措施
在检修过程中,水泵故障的诊断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以下给出几种常见故障及消除措施,供大家有的放矢地进行水泵故障的诊断。 1、无液体提供,供给液体不足或压力不足 1)泵没有注水或没有适当排气 消除措施:检查泵壳和入口管线是否全部注满了液体。 2)速度太低 消除措施:检查电机的接线是否正确,电压是否正常或者透平的蒸汽压力是否正常。 3)系统水头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系统的水头(特别是磨擦损失)。 4)吸程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现有的净压头(入口管线太小或太长会造成很大的磨擦损失)。 5)叶轮或管线受堵 消除措施:检查有无障碍物。 6)转动方向不对 消除措施:检查转动方向。 7)水泵产生空气或入口管线有泄漏 消除措施:检查入口管线有无气穴和/或空气泄漏。 8)填料函中的填料或密封磨损,使空气漏入泵壳中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或密封并按需要更换,检查润滑是否正常。 9)抽送热的或挥发性液体时吸入水头不足 消除措施:增大吸入水头,向厂家咨询。 10)底阀太小 消除措施:安装正确尺寸的底阀。 11)底阀或入口管浸没深度不够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正确的浸没深度。 用挡板消除涡流。 12)叶轮间隙太大 消除措施:检查间隙是否正确。 13)叶轮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叶轮,按要求进行更换。 14)叶轮直径太小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正确的叶轮直径。 15)压力表位置不正确 消除措施:检查位置是否正确,检查出口管嘴或管道。 。 2、泵运行一会儿便停机 1)吸程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现有的净压头(入口管线太小或太长会造成很大的磨擦损失)。 2)叶轮或管线受堵 消除措施:检查有无障碍物。 3)产生空气或入口管线有泄漏 消除措施:检查入口管线有无气穴和/或空气泄漏。 4)填料函中的填料或密封磨损,使空气漏入泵壳中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或密封并按需要更换。 检查润滑是否正常。 5)抽送热的或挥发性液体时吸入水头不足 消除措施:增大吸入水头,向厂家咨询。 6)底阀或入口管浸没深度不够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正确的浸没深度,用挡板消除涡流。 7)泵壳密封垫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密封垫的情况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 3、泵功率消耗太大 1)转动方向不对 消除措施:检查转动方向。 2)叶轮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叶轮,按要求进行更换。 3)转动部件咬死 消除措施:检查内部磨损部件的间隙是否正常。 4)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5)速度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电机的绕组电压或输送到透平的蒸汽压力。 6)水头低于额定值。 抽送液体太多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安装节流阀,切割叶轮。 7)液体重于预计值 消除措施:检查比重和粘度。 8)填料函没有正确填料(填料不足,没有正确塞入或跑合,填料太紧)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重新装填填料函。 9)轴承润滑不正确或轴承磨损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 10)耐磨环之间的运行间隙不正确 消除措施:检查间隙是否正确。 按要求更换泵壳和/或叶轮的耐磨环。 11)泵壳上管道的应力太大 消除措施: 消除应力并厂家代表咨询。在消除应力后,检查对中情况。 。 4、泵的填料函泄漏太大 1)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2)联轴节或泵和驱动装置不对中 消除措施:检查对中情况,如需要,重新对中。 3)轴承润滑不正确或轴承磨损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5、轴承温度太高 1)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2)联轴节或泵和驱动装置不对中 消除措施:检查对中情况,如需要,重新对中。 3)轴承润滑不正确或轴承磨损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4)泵壳上管道的应力太大 消除措施:消除应力并向厂家代表咨询。 在消除应力后,检查对中情况。 5)润滑剂太多 消除措施:拆下堵头,使过多的油脂自动排出。如果是油润滑的泵,则将油排放至正确的油位。 。 6、填料函过热 1)填料函中的填料或密封磨损,使空气漏入泵壳中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或密封并按需要更换。检查润滑是否正常。 2)填料函没有正确填料(填料不足,没有正确塞入或跑合,填料太紧)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重新装填填料函。 3)填料或机械密封有设计问题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 4)机械密封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向厂家咨询。 5)轴套刮伤 消除措施:修复、重新机加工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6)填料太紧或机械密封没有正确调节 消除措施:检查并调节填料,按要求进行更换。 调节机械密封(参考制造商的与泵一起提供的说明或向厂家咨询)。 。 7、转动部件转动困难或有磨擦 1)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2)耐磨环之间的运行间隙不正确 消除措施:检查间隙是否正确。按要求更换泵壳或叶轮的耐磨环。 3)泵壳上管道的应力太大 消除措施:消除应力并厂家代表咨询。在消除应力后,检查对中情况。 4)轴或叶轮环摆动太大 消除措施:检查转动部件和轴承,按要求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部件。 5)叶轮和泵壳耐磨环之间有脏物,泵壳耐磨环中有脏物 消除措施:清洁和检查耐磨环,按要求进行更换。隔断并消除脏物的来源。 修泵时容易忽略的一个小问题 我要讲的是在修理后组装时容易忽略的一件小事。 涡壳泵中叶轮出口中线即叶轮出口宽的中线应与涡壳进口中线对齐。如果对不齐时,应在叶轮轮彀与轴肩通过加设垫片调整。 应将两中线控制在0.5毫米的范围内。对于比转数大的泵稍差些对泵的性能影响不大,对于中低比速的泵由于叶轮出口很窄,例如叶轮出口宽仅10毫米,如果与涡壳中线偏1毫米,对泵的性能就有明显的影响。 建议调整后可将两中线(叶轮及涡壳)误差控制在叶轮出口宽的5%以内为好。 导叶多级泵也是如此,是控制叶轮出口中线与导叶进口中线的误差。 空间导叶泵,最好用总装图给出的数据来确定叶轮在空间导叶中的位置。 如果没有图纸,或凭经验,或通过试验结果调整叶轮的位置。 泵的汽蚀余量、吸程及各自计量单位表示字母 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对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蚀,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汽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单位用米标注,用(NPSH)r。吸程即为必需汽蚀余量Δh: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的安装高度,单位用米。 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 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 例如:某泵必需汽蚀余量为4.0米,求吸程Δh? 则:Δh的计算还要考虑汽化压力和管损 Δh=(Pc-Pv)/ρg-NPSHa-hc (米) 讨论Δh公式 Δh的计算还要考虑汽化压力和管损 Δh=(Pc-Pv)/ρg-NPSHa-hc (m)。 延伸阅读:分析离心泵发生“气缚现象”的原因 水泵分析离心泵发生&气缚现象”的原因 离心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了离心力的原理设计制造的,高速旋转的叶轮片带动水甩出,从而达到输送液体的目的,离心泵有很多种类,例如清水泵、耐腐蚀泵、工业用泵等等。 那么离心泵为什么会发生&气缚现象”呢?离心力也就是物体惯性的表现,当慢速转动雨伞时,雨伞上的水滴会跟着雨伞一起转动,这是因为雨伞与水滴的摩擦力做为给水滴的向心力使然。但是如果雨伞转动加快,这个摩擦力不足以使水滴在做圆周运动,那么水滴将脱离雨伞向外缘运动,就象用一根绳子拉着石块做圆周运动,如果速度太快,绳子将会断开,石块将会飞出.这个就是所谓的离心。 当离心泵壳内存有空气,因空气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得多而产生较小的离心力。从而,贮槽液面上方与泵吸入口处之压力差不足以将贮槽内液体压入泵内,即离心泵无自吸能力,使离心泵不能输送液体,此种现象称为&气缚现象”。 通过水泵以上讲述,相信大家应该明白了离心泵为什么发生&气缚现象”的原因,了解了这一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就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平衡阀的安装步骤大全 1、安装位置 平衡阀可安装在供水管路上,也可安装在回水管路上(每个环路中只需安装一处)。对于热力站的一次环路侧来说,为方便平衡调试,建议将平衡阀安装在水温较低的回水管路上。总管上的平衡阀,宜安装在供水总管水泵后(水泵下游),以防止由于水泵前(阀门后)压力过低,可能发生水泵气蚀现象。 2、尽量安装在直管段上 由于平衡阀具有流量计量功能,为使流经阀门前后水流稳定,保证测量精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平衡阀安装在直管段处。 3、注意新系统与原有系统的平衡 当安装有平衡阀的新系统连接于原有供热(冷)管网时,必须注意新系统与原有系统水量分配平衡问题,以免安装了平衡阀的新系统(或改造系统)的水阻力比原有系统高,而达不到应有的水流量。 4、不应随意变动平衡阀开度 管网系统安装完毕,并具备测试条件后,使用专用智能仪表对全部平衡阀进行调试整定,并将各阀门开度锁定,使管网实现水力工况平衡。水泵发现在管网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应随意变动平衡阀的开度,特别是不应变动开度锁定装置。 5、不必再安装截止阀 在检修某一环路时,可将该环路上的平衡阀关闭,此时平衡阀起到截止阀截断水流的作用,检修完毕后再回复到原来锁定的位置。因此安装了平衡阀,就不必再安装截止阀。 6、系统增设(或取消)环路时应重新调试整定 在管网系统中增设(或取消)环路时,除应增加(或关闭)相应的平衡阀之外,原则上所有新设的平衡阀及原有系统环路中的平衡阀均应重新调试整定(原环路中支管平衡阀不必重新调整)。
企业文化  |  企业荣誉  |  成功案例  |  诚招代理  |  网站地图  |  下载中心
主营产品:自吸泵 zx自吸泵 防爆自吸泵 不锈钢自吸泵 自吸水泵 无密封自控自吸泵 自控自吸泵 氟塑料自吸泵 立式自吸泵
沪ICP备07023727号 版权所有 2016 上海上诚泵阀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