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热线:021-6810 0000

地址:上海市南汇空港工业区金闻路68-A号
电话:021-68100000
传真:021-61398677
在线QQ

水泵故障诊断及消除措施
在检修过程中,水泵故障的诊断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以下给出几种常见故障及消除措施,供大家有的放矢地进行水泵故障的诊断。 1、无液体提供,供给液体不足或压力不足 1)泵没有注水或没有适当排气 消除措施:检查泵壳和入口管线是否全部注满了液体。 2)速度太低 消除措施:检查电机的接线是否正确,电压是否正常或者透平的蒸汽压力是否正常。 3)系统水头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系统的水头(特别是磨擦损失)。 4)吸程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现有的净压头(入口管线太小或太长会造成很大的磨擦损失)。 5)叶轮或管线受堵 消除措施:检查有无障碍物。 6)转动方向不对 消除措施:检查转动方向。 7)水泵产生空气或入口管线有泄漏 消除措施:检查入口管线有无气穴和/或空气泄漏。 8)填料函中的填料或密封磨损,使空气漏入泵壳中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或密封并按需要更换,检查润滑是否正常。 9)抽送热的或挥发性液体时吸入水头不足 消除措施:增大吸入水头,向厂家咨询。 10)底阀太小 消除措施:安装正确尺寸的底阀。 11)底阀或入口管浸没深度不够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正确的浸没深度。 用挡板消除涡流。 12)叶轮间隙太大 消除措施:检查间隙是否正确。 13)叶轮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叶轮,按要求进行更换。 14)叶轮直径太小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正确的叶轮直径。 15)压力表位置不正确 消除措施:检查位置是否正确,检查出口管嘴或管道。 。 2、泵运行一会儿便停机 1)吸程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现有的净压头(入口管线太小或太长会造成很大的磨擦损失)。 2)叶轮或管线受堵 消除措施:检查有无障碍物。 3)产生空气或入口管线有泄漏 消除措施:检查入口管线有无气穴和/或空气泄漏。 4)填料函中的填料或密封磨损,使空气漏入泵壳中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或密封并按需要更换。 检查润滑是否正常。 5)抽送热的或挥发性液体时吸入水头不足 消除措施:增大吸入水头,向厂家咨询。 6)底阀或入口管浸没深度不够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正确的浸没深度,用挡板消除涡流。 7)泵壳密封垫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密封垫的情况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 3、泵功率消耗太大 1)转动方向不对 消除措施:检查转动方向。 2)叶轮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叶轮,按要求进行更换。 3)转动部件咬死 消除措施:检查内部磨损部件的间隙是否正常。 4)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5)速度太高 消除措施:检查电机的绕组电压或输送到透平的蒸汽压力。 6)水头低于额定值。 抽送液体太多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安装节流阀,切割叶轮。 7)液体重于预计值 消除措施:检查比重和粘度。 8)填料函没有正确填料(填料不足,没有正确塞入或跑合,填料太紧)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重新装填填料函。 9)轴承润滑不正确或轴承磨损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 10)耐磨环之间的运行间隙不正确 消除措施:检查间隙是否正确。 按要求更换泵壳和/或叶轮的耐磨环。 11)泵壳上管道的应力太大 消除措施: 消除应力并厂家代表咨询。在消除应力后,检查对中情况。 。 4、泵的填料函泄漏太大 1)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2)联轴节或泵和驱动装置不对中 消除措施:检查对中情况,如需要,重新对中。 3)轴承润滑不正确或轴承磨损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5、轴承温度太高 1)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2)联轴节或泵和驱动装置不对中 消除措施:检查对中情况,如需要,重新对中。 3)轴承润滑不正确或轴承磨损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4)泵壳上管道的应力太大 消除措施:消除应力并向厂家代表咨询。 在消除应力后,检查对中情况。 5)润滑剂太多 消除措施:拆下堵头,使过多的油脂自动排出。如果是油润滑的泵,则将油排放至正确的油位。 。 6、填料函过热 1)填料函中的填料或密封磨损,使空气漏入泵壳中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或密封并按需要更换。检查润滑是否正常。 2)填料函没有正确填料(填料不足,没有正确塞入或跑合,填料太紧) 消除措施:检查填料,重新装填填料函。 3)填料或机械密封有设计问题 消除措施:向厂家咨询。 4)机械密封损坏 消除措施:检查并按要求进行更换。 向厂家咨询。 5)轴套刮伤 消除措施:修复、重新机加工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6)填料太紧或机械密封没有正确调节 消除措施:检查并调节填料,按要求进行更换。 调节机械密封(参考制造商的与泵一起提供的说明或向厂家咨询)。 。 7、转动部件转动困难或有磨擦 1)轴弯曲 消除措施:校直轴或按要求进行更换。 2)耐磨环之间的运行间隙不正确 消除措施:检查间隙是否正确。按要求更换泵壳或叶轮的耐磨环。 3)泵壳上管道的应力太大 消除措施:消除应力并厂家代表咨询。在消除应力后,检查对中情况。 4)轴或叶轮环摆动太大 消除措施:检查转动部件和轴承,按要求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部件。 5)叶轮和泵壳耐磨环之间有脏物,泵壳耐磨环中有脏物 消除措施:清洁和检查耐磨环,按要求进行更换。隔断并消除脏物的来源。 修泵时容易忽略的一个小问题 我要讲的是在修理后组装时容易忽略的一件小事。 涡壳泵中叶轮出口中线即叶轮出口宽的中线应与涡壳进口中线对齐。如果对不齐时,应在叶轮轮彀与轴肩通过加设垫片调整。 应将两中线控制在0.5毫米的范围内。对于比转数大的泵稍差些对泵的性能影响不大,对于中低比速的泵由于叶轮出口很窄,例如叶轮出口宽仅10毫米,如果与涡壳中线偏1毫米,对泵的性能就有明显的影响。 建议调整后可将两中线(叶轮及涡壳)误差控制在叶轮出口宽的5%以内为好。 导叶多级泵也是如此,是控制叶轮出口中线与导叶进口中线的误差。 空间导叶泵,最好用总装图给出的数据来确定叶轮在空间导叶中的位置。 如果没有图纸,或凭经验,或通过试验结果调整叶轮的位置。 泵的汽蚀余量、吸程及各自计量单位表示字母 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对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蚀,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汽蚀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单位用米标注,用(NPSH)r。吸程即为必需汽蚀余量Δh: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的安装高度,单位用米。 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 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 例如:某泵必需汽蚀余量为4.0米,求吸程Δh? 则:Δh的计算还要考虑汽化压力和管损 Δh=(Pc-Pv)/ρg-NPSHa-hc (米) 讨论Δh公式 Δh的计算还要考虑汽化压力和管损 Δh=(Pc-Pv)/ρg-NPSHa-hc (m)。 水泵底阀漏水的原因及措施 每台水泵要安装一只底阀,底阀通常安装于水面以下,刚开始性能尚可,可随着时间一长,由于淤泥的积聚及其它杂物的堵卡,很容易导致底阀堵塞,更有甚者水泵在水锤的作用力下击碎底阀,造成水泵难以出水,就是引流出水后,由于底阀关闭不严,容易跑水,亦需重复引流或者提出底阀检修,废时刻力,难以解决。对于一般场合来讲,水泵不出水,在解决叶轮磨损及堵塞及管道漏气等问题后,都能解决,如再不出水,多为底阀堵塞,此时需花点人力物力抽干水池或提出底阀加以维修即可,而对于大多数场合工作的水泵来讲,必须保证开泵即出水。怎么解决水泵底阀易堵的问题呢?以下是水泵总结出来的解决措施。 采用水上式底阀,摒弃老式水下底阀。水上式底阀它安装于水面以上,它是老式底阀的更新换代产品,是一种理想的引水设备,而且它亦取代真空泵及抽真空装置。其特点有: 。 1、替代水下式底阀、安装于水面以上水平管与进水管的90°转弯处,亦可代替弯头,其密封性能独特,达到滴水不漏,并设有阻尼装置,对水锤危害有一定的减缓作用。 2、节能效果显著,在正常工作使用时(按千吨/米耗电量)可节能5-7%左右,使用一至两年,所节省电费可收回您为购买此阀的投资费用,其节能效果是一般底阀所不能达到的。 3、使用寿命长、维修方便,该底阀使用寿命在五年以上,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在使用期内一般没有什么故障,即使有故障,处理也极为方便、迅速。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4、自吸性能可靠,众所周知,老式底阀的密封性能很差,经常会出现停泵后不能出水的问题,而水上式底阀具有独特的密封效果,可以达到滴水不漏,确保下一次起泵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必考虑因起泵不出水而选用投资很大的水下泵房给水工程方案。 5、产品连接法兰全部符合GB规定,通用性能好。 电动隔膜泵口径的选择 在各种工程的仪表设计和选型时,都要对隔膜泵进行Cv计算,并提供隔膜泵设计说明书。从隔膜泵的Cv计算到阀的口径确定,一般需经以下步骤: 1、计算流量的确定。现有的生产能力、设备负荷及介质的状况,决定计算流量的Qmax和Qmin.2、阀前后压差的确定。根据已选择的阀流量特性及系统特点选定S(阻力系数),再确定计算压差。 3、计算Cv。根据所调节的介质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和图表,求得Cmax和Cmin.4、选用Cv。根据Cmax,在所选择的产品标准系列中选取>Cmax且与其最接近的一级C.5、隔膜泵开度验算。 一般要求最大计算流量时的开度90%,最小计算流量时的开度10%。 6、隔膜泵实际可调比的验算。一般要求实际可调比10。 7、阀座直径和公称直径的确定。验证合适后,根据C确定。
企业文化  |  企业荣誉  |  成功案例  |  诚招代理  |  网站地图  |  下载中心
主营产品:自吸泵 zx自吸泵 防爆自吸泵 不锈钢自吸泵 自吸水泵 无密封自控自吸泵 自控自吸泵 氟塑料自吸泵 立式自吸泵
沪ICP备07023727号 版权所有 2016 上海上诚泵阀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