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吸自吸泵:双吸自吸泵操作小窍门
双吸自吸泵操作规范流程
(1)双吸自吸泵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①检查轴承箱内润滑油脂,加注太多反而因搅拌而发热。若润滑油不足时应予补足。
②检查地脚螺栓等固定连接件有无松动,电机接地是否良好。
③盘泵,检查泵轴是否转动灵活,有无零部件相互摩擦的声响。
④打开泵壳和吸入管路高点的放气阀,利用吸入罐液位静水压力自流灌泵,或用真空泵引油灌泵,确认泵壳和吸入管路中没有气体后关闭放气阀。
⑤关闭双吸自吸泵的出口阀门,准备启动。
(2)启动启动电机,待排出管路上的压力表达到额定值并稳定后慢慢打开泵的出口阀,调整到所需工况。泵的空转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密封环干摩擦生热,—般以不超过1~2min为宜。
(3)运行离心泵稳定运行后要随时观察泵的真空表、压力表和电气系统的电流表,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对其原因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不见效,应停泵做进一步检查。同时,要注意观测轴封的泄漏情况,监听运转是否平稳,有无不正常的声音。
(4)泵的切换其操作步骤是,按泵的启动方法启动备用泵,缓慢打开备用泵出口阀,并保持短时间两台泵并联运行,待运转平稳后缓慢关闭第一台泵的出口阀,然后停泵。泵的切换操作中,阀门的开启或关闭都不能太快,以免引起水击。
(5)停泵先缓慢关闭出口阀,然后切断电源,再关闭进口阀;待泵体温度下降到室温后,关闭冷却水和封液阀门;最后做好运行记录。
关于立式自吸泵基本方程式的修正
为了提高立式自吸泵的扬程和改善吸水性能,大多数离心泵在水流进入叶片时,使a1=90°,也即Clu=0,此时,基本方程式可写成:
HT=u2C2u/g
由上式可知,为了获得正值扬程(HT>0),必须使a2<90°,a2愈小,泵的理论扬程愈大。在实际应用中,水泵厂一般选用a2=6°~15°左右。
基本方程式在推导过程中,液体的密度ρ并没起作用而被消掉的,因此,该方程可适用于各种理想流体。这表明,离心泵的理论扬程与液体的密度无关,其解释理由是:液体在一定转速下所受的离心力与液体的质量,也就是它的密度有关,但液体受离心力作用而获得的扬程,相当于离心力所造成的压强,除以液体的ρg这样,ρg对扬程的影响便消除了。然而,当输送不同密度的液体时,泵所消耗的功率将是不同的。液体密度越大,泵消耗的功率也越大。因此,当输送液体的ρ不同,而理论扬程HT相同时,原动机所须供给的功率消耗是完全不相同的。
在上述推导基本方程式时,曾作了3点假定,现分述并修正如下:
假定1关于液体是恒定流问题。当叶轮转速不变时,叶轮外的绝对运动可以认为是恒定的。在立式自吸泵开动一定时间以后,外界使用条件不变时,这一条假定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能满足的。
假定2关于叶槽中,液流均匀一致,叶轮同半径处液流的同名速度相等问题。这在实际应用中是有差异的。实际泵的叶轮叶片一般为2~l2片左右,在叶槽中,水流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当叶轮转动时,叶槽内水流的惯性,反抗水流本身被叶槽带着旋转,趋向于保持水流的原来位置,因而相对于叶槽产生了“反旋现象”。图(b)所示,为水流在封闭叶槽中的反旋现象。
自吸泵的工作原理
自吸泵的来源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自吸能力,属自吸式离心泵管路中不需安装底阀,工作前只需保留泵体内储有定量的引液即可.
自吸泵具有一定的自吸能力,能够使水泵在吸不上水的情况下方便起动,并维持正常运行。我国目前生产的自吸泵基本上是自吸离心泵。自吸泵因其实现自吸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外混式、内混式及带有由泵本身提供动力的真空辅助自吸泵,按输送液体和材质可分为污水、清水、耐腐蚀、不锈钢自吸泵等多种结构形式。如图所示(外混式)自吸泵基本结构。其主要零件有:泵体、泵盖、叶轮、轴、轴承等。泵体内具有涡形流道,流道外层周围有容积较大的气水分离腔,泵体下部铸有座角作为固定泵用。
外混式自吸泵工作原理与所有自吸泵一样(外混式)自吸泵的吸入口位于叶轮上方,每次停机后,泵内都能存留一些水,作为下次起动之用。初次起动前,需向泵内人工加足自吸用水,使叶轮大部分淹没在水中。泵起动后,叶轮中的水受到离心力作用流向叶轮外缘,并在叶轮外缘处与气体混合,形成一圈泡沫带状气水混合物。该泡沫带在隔舌的刮削作用下,使气水混合物通过扩散管进入气水分离室。此时,由于过水面积突然增大,流速迅速降低,气体的相对密度小,从水中逸出并由泵压出口排走,水的相对密度大,落到气水分离室的底部,并经轴向回流孔返回叶轮外缘,再次与气体混合。随着上述过程的不断循环,吸水管内的真空度就不断增大,被输送的水便不断沿吸水管上升。待泵内完全充满水时,泵就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完成自吸过程。
自吸泵泵体的进出水口可用胶管或法兰管连接。当配胶管时,进口胶管接头座附有止回阀,以阻止停机液体倒流。泵体涡形流道内装有闭式单级叶轮,泵盖上具有密封室,轴承体内装黄油以润滑轴承,泵轴后端V带轮或联轴器,用电动机或内燃机来带泵。